期刊简介

本刊以提高诊断水平、跟踪治疗进展为宗旨,面向临床,突出实用性,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,当好皮肤病学专业及相关学科临床医护医技人员的良师益友。

往期目录

首页>实用皮肤病学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实用皮肤病学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
  • 主办单位: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
  • 国际刊号:1674-1293
  • 国内刊号:11-5654/R
  • 出版周期:双月刊
期刊荣誉: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期刊收录:维普收录(中)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知网收录(中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万方收录(中)
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4年第04期

牛痘样水疱病一例

张忠奎;刘太华;周舟;王春梅;陈易华;王骏;唐丽君;陈业红;何思娴

关键词:牛痘样水疱病
摘要:临床资料患儿,女,8岁。主因日晒后颜面、四肢反复出现红斑、水疱伴发热、肿胀5年,于2009年7月6日入院。2004年5月中下旬起颜面、四肢对称出现数个豌豆大小鲜红色斑,有轻度瘙痒。皮损出现第2d出现低热及双眼睑轻度浮肿,数日后上述症状及皮损消失。随后半月上述症状反复出现,诊断为荨麻疹,经治疗无明显缓解,至同年7月下旬上述症状自行缓解。2005年4月中旬颜面、四肢又出现鲜红斑,较去年发作时有所增大,边界清楚,有明显瘙痒。皮损出现第2 d伴有明显发热(37.4~38℃),双眼睑、皮损区轻度肿胀,红斑上出现黑色薄痂,皮损出现第3d体温可自行恢复正常。皮损恢复后留下黄豆大小圆形凹陷性瘢痕。上述症状反复发作,日晒后明显,至当年8月下旬后自行消退。2006年至就诊时,均每年4月开始出现上述症状,逐年加重,邻近红斑相互融合成大片,边界欠清,体温38~39.5℃,体温在次日能自行恢复正常。红斑上频繁出现水疱,双眼睑、皮损区肿胀明显,以双眼睑为甚,瘙痒加重不明显。患病以来,精神、睡眠好,两便正常。患儿系第1胎、第1产,足月顺产,母乳喂养;家族中无类似疾病;父母非近亲结婚,其母在妊娠期间无特殊病史及服药史。按期预防接种,无药物、食物过敏史,无光敏感性疾病家族史。系统查体无异常,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。皮肤科情况:颜面、四肢大量绿豆至黄豆大小圆形凹陷性瘢痕,双眼睑明显红肿,睁眼困难,鼻梁正中有2 cm×3 cm黑黄色痂,痂皮周围皮肤发红,双下肢散在数个胡豆大小黑色瘀斑,右小腿内侧有一拇指大小梭形凹陷性瘢痕(图1)。躯干部未见类似皮损。眼科检查正常。实验室检查:血、尿、粪常规正常,血卟啉、尿卟啉阴性。血沉正常,类风湿因子、抗核抗体、抗ds-DNA抗体均阴性。肝、肾功能正常,乙肝、梅毒、人免疫缺陷病毒(HIV)均阴性,EB病毒抗体滴度阴性。免疫球蛋白E 4730.00 g/L(0~87.0 g/L), C40.58 g/L(0.16~0.47 g/L),C3、C反应蛋白正常。骨髓穿刺示:骨髓像正常。左胫前下1/3处皮损组织病理检查:角层下水疱形成,真皮层胶原纤维增生伴多灶性以淋巴细胞、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,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(图2)。免疫组化:CD3淋巴细胞真皮浅层灶性染色阳性(图3),EBV阴性。直接免疫荧光:基膜带IgG呈线状沉积(图4a),真皮浅层血管壁C3、C4颗粒状沉积(图4b),IgM、IgA、C1q、Fib均阴性。TCR基因重排检查因条件所限未做。诊断:牛痘样水疱病。嘱患者避免日晒,给予硫酸羟氯喹100 mg口服,每日1次,治疗15 d症状明显缓解出院。2013年11月9日随访时,患儿已12岁,学习成绩好,病情仍在缓慢进展中,晒后暴露部位仍有水疱发生。肢体无残疾,器官无损毁;面部水肿,全身无红斑、水疱(图5)。其父母又生育一男孩,现15个月,目前无类似病症。